探寻千年文脉 播撒岐黄薪火——江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“悦读阅行”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纪实

      6月28日江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“悦读阅行”社会实践团队前往江西上饶,循着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在铅山、黄沙的足迹,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。

      “悦读阅行”,寓意以快乐之心品读经典,践行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的文化追求。将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融入乡村实践,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。




       词韵传情,非遗焕彩

      首站铅山辛弃疾广场,实践队员拾级而上,站在辛弃疾的塑像下,当《破阵子·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》的激昂词篇在广场上响起,辛弃疾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赤诚引发众人共鸣。

      在鹅湖书院,实践队员跟随铅山县文联主席丁智的脚步,聆听朱陆辩论,深情诵读在辛弃疾的《永遇乐·京口北固亭怀古》,感悟其矢志北伐抗敌的壮志豪情。在辛弃疾的陵园,实践队员进行纪念致敬活动,以现代青年报国行告慰爱国志士。 

      在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传习所,实践队员了解连四纸,七十二道现代制作工序,见证非遗传承人章仕康推动其与现代艺术结合,文创远销海外的创新成果。

      行经瓢泉,众队员齐诵《青玉案·元夕》“众里寻他千百度,蓦然回首,那人却在,灯火阑珊处”的婉约意境,领略词人文学创作的多元魅力。队员们透过诗词触摸历史的斑驳纹路,跨越时空,身影重叠,与诗人进行灵魂共鸣。在平仄韵律间,他们不仅感悟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远流长的厚重底蕴,更深刻体会到其博大精深的智慧内核与蓬勃不息的强大生命力。




      共承文脉,情暖乡村

      次日在黄沙岭中学,实践队员与学生们开展一对一结对活动,以“双传承”为核心展开文化交流。中医药文化课堂上,鼓励学生踊跃发言,分享自己的心得感受并结合中医典籍起源、历代名医故事,将医药理论精髓与人文内涵娓娓道来,寓教于乐。辛弃疾文化宣讲中,通过逐句解析词作背后的历史故事,让学生们跨越千年,触摸词人的爱国情怀与文学风骨。在个人成长分享环节,队员悉心陈述就读大学的感受和学习心得,鼓励大家好好学习。

      古籍装帧体验环节,大学生与中学生两两协作,共同完成线装书的装订,书页间流转的不仅是传统技艺,更是文化传承的温度。重走黄沙古道,吟诵《西江月·夜行黄沙道中》“稻花香里说丰年,听取蛙声一片”的田园诗意,品味词人热爱生活的从容豁达。

      这场实践不仅为乡村学子带来知识与温暖,更在不经意间成为点亮梦想的契机。一位队员回忆起与结对女孩的对话时,眼眶湿润:“当时我鼓励她考到南昌来,她却垂着头,声音低得几乎听不见:’我怕我考不上。‘那一刻,我的心像被揪住般疼痛。随即,我告诉她:‘别担心,姐姐初中时成绩也不太好,但咬牙坚持,最后还是考上了理想的大学,你还有大把时间,还有很长的路要走,一定要加油!姐姐,在南昌等你。’听到这番话,女孩缓缓抬起头,眼中闪烁着从未有过的希望光芒。”这段对话,不仅是跨越地域的期许,更是知识与信念的接力传递。




      童趣承医脉,乡谈续文心

      在源溪村,实践队员与留守儿童进行一对一结对互动,通过“中医小知识问答小游戏”“急救故事会”“《医学三字经》的齐诵”等,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中医药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


      实践队员走进田间地头,与村民进行中医药文化、辛弃疾文化、乡村文化专题访问交流,与村长、乡长面对面交谈,深入了解实际情况。

      “悦读阅行”实践队用脚步丈量土地,用知识传递希望,不仅将辛弃疾的爱国精神与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散播向乡村,还让青年学子在躬身实践中厚植家国情怀,真正实现了“读”与“行”的交融、“知”与“情”的共鸣。未来,实践队将继续深耕文化传承与乡村服务,让经典文化的力量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。





(供稿:江西中医药大学图书馆)